《紅周刊》于近期專訪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全球宏觀策略總監哈維爾·科洛米納斯(Javier Corominas)和全球股權投資策略研究總監丹尼爾·格羅夫納(Daniel Grosvenor),就美聯儲加息、通脹預期等全球關注議題展開對話。
《紅周刊》:美聯儲3月17日宣布加息25個基點,但短期內市場似乎并沒有受到“驚嚇”。實際上,當天全球股市表現得很是樂觀,美股甚至走出“先跌后漲”的行情。為什么?
丹尼爾·格羅夫納:我認為這是一個“賣謠言、買事實”的經典案例。自從美聯儲去年12月轉向“鷹派”立場以來,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加息周期已被充分溝通。且由于預期利率上升,股票市場已經大幅下調。以美國為例,年初時標普500指數的前瞻市盈率約為21倍,今天(采訪時間為北京時間3月24日)已經下降到剛剛超過19倍。
因此,股市在部分程度上消化了這一緊縮周期,這意味著一旦我們真正看到事件發生,股票市場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準備。
《紅周刊》:這是否也表明投資者對股票資產總體上仍然樂觀?從不同資產類別的角度來看,在這個加息周期、同時也是通脹周期中,股票相較于其他資產——比如債券或房地產——的配置價值如何?你認為投資者應該在他們的資產組合中增持股票嗎?
丹尼爾·格羅夫納:相對于固定收益資產,我們仍然推薦小幅增持股票。在過去約六個月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在下調股票的配置評級。但現在我們認為股市較當前水平有上行空間,有幾個關鍵原因。
首先,是我剛提到的,在過去幾個月中,股票市場已經大幅下調。
其次,我們對全球增長背景仍然相當樂觀。正如哈維爾提到的,全球增長正在放緩,但我們認為在戰術預測范圍內不會出現衰退。這表明我們或會繼續看到全球范圍公司盈利相當可觀的增長。這有助于推動股市走高。
最后一點是,如果你看相對估值,比較股票盈利收益率和債券收益率,仍然是股票占優。因此,與固定收益資產相比,當前股票仍然具有吸引力。
此外,牛津經濟研究院兩位專家也在專訪中談及行業策略,認為石油公司目前正在產生大量的自由現金流,給予醫療保健板塊“大幅增持”評級,同時還表示現在買入科技股為時尚早……
詳細全文6560字,已發表于第26期《證券市場紅周刊》,原文《對話牛津經濟研究院全球宏觀策略團隊:美國經濟可避免衰退 資本不會大量流出中國》,作者張曉添,更多精彩內容可在“證券市場紅周刊”公眾號予以關注。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