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季已經過去一半,數十家創新藥企紛紛交出了2022年的成績單。
(資料圖片)
至于結果,屬實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的營收大增,摘B成功,也有不少生物科技公司正在低潮中苦苦掙扎;有的營收近百億,產品銷售喜人,向“創新藥一哥”發起沖擊,也有的至今分毫還未進賬,資金危機已迫在眉睫。
財報顯示,18A藥企里,永泰生物、開拓藥業、中國抗體、三葉草生物等好幾家藥企都還沒賣藥掙到錢,手上現金流已幾近枯竭。永泰生物賬面現金僅剩下不到1億元,只占研發費用的三分之一。
假如按去年的支出強度計算,永泰生物、開拓藥業、三葉草生物、百奧賽圖賬面上的現金甚至撐不過一年。
邁博藥業是18A藥企里,目前看上去未來最危險的一個。雖然公司已經有產品上市,但成績并不是太理想。
2021年7月,邁博藥業的英夫利昔單抗“類停”成功獲批。原以為是首款生物類似藥,尚有一定空間,但“類停”緊接著就迎來了其他競爭對手:海正藥業、嘉和生物的英夫利昔單抗生物類似藥也陸續獲批。2022年,邁博藥業的英夫利昔單抗僅貢獻了0.22億元的收入。
去年一年,邁博藥業營收5591.8萬元,比去年還減少了32.5%。相對好一點的數字是,公司凈虧損約2.11億元,已經較前一年已經收窄了一些。但這還遠遠不夠。
自2022年中報披露后,邁博藥業的現金流能否延續公司生存就頗受關注。根據年報,邁博藥業現在手上現金僅剩下0.34億元。這一數字已經相當危險。在2022年,邁博藥業研發費用1.48億元,銷售及行政開支加起來1.18億元,現有現金不足支出的13%。邁博藥業假如維持現狀,很快資金就將見底。
18A生物科技公司的捉襟見肘,實際只是國內創新藥企的冰山一角。
2018年,港股新增18A規則,支持尚沒有產生收入利潤的生物企業上市。數據顯示,2018至2022年,共有56家生物藥企在港股市場IPO,大多是通過18A規則成功上市。五年來,這些生物藥企累計募資116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18億元。然而,這筆高風險的高投入,并沒有換來高回報。
同期,港股上市的藥企實現總營收450億元,同期虧損超1500億元,研發支出也高達775億元。也就是說,18A藥企們在港股上市募的資,現在已經分文不剩。
市場表現不佳,資本也越來越不那么青睞18A了。數據顯示,截至3月中旬,45家18A藥企的破發率在80%以上,累計跌幅大于50%。
藥品研發已是九死一生,商業化落地再不理想,缺乏或沒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顯然是站在了懸崖邊上。面對入不敷出的窘境,一些在寒冬中求生的Biotech選擇“斷臂求生”。
2022年10月,和鉑醫藥一邊把曾重金投入的巴托利單抗對外授權給了石藥,一邊暫停了正處在III期臨床試驗的特那西普;11月又將蘇州任用疫苗的生產廠房賣給了藥明海德,以換取足夠的現金流。去年一年里,云頂新耀、基石藥業等多家創新藥企也都采取了節流的手段,要么退回曾經買進的產品,要么停工停產削減開支。
創新藥研發本就是一場豪賭。削減管線、賣廠其實也不失為一種策略。寒冬還未退去,對Biotech而言,如何活下去,才最重要。
撰稿|楊曦霞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創新藥##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