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25日上市的百克生物拿出首份年報就現業績大幅下滑,實際上,科創板次新股業績變臉的現象并不少見。隨著注冊制的全面鋪開,未來保薦機構“看門人”責任需被壓嚴。
多家次新股出現業績變臉
隨著年報披露的加速,科創板部分次新股出現業績變臉的現象。3月17日,百克生物(688276)發布2021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02億元,同比減少16.6%;凈利潤2.44億元,同比減少41.77%。
公開資料顯示,百克生物于2021年6月25日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公司是一家主要致力于傳染病防治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
上市之前,百克生物的業績整體呈現增長趨勢。2018年至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0.19億元、9.76億元和14.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54%、-4.24%和47.73%;凈利潤分別為1.28億元、2.21億元和4.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99%、72.60%和89.23%。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2021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5億元、3.63億元和2.5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6.42%、24.86%和28.33%;實現凈利分別為8294.22萬元、9468.88萬元和1050萬元,同比分別下降36.17%、41.73%和86.17%。
結合科創板披露業績快報的情況來看,以去年上市的科創板為準,已有16家公司出現2020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同比正增長,而2021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同比呈現負增長。
去年1月18日上市的之江生物,2020年營業總收入為205214.19萬元,同比增長692.72%;歸母凈利為93200.94萬元,同比增長1708.96%。根據之江生物的業績快報,2021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為202091.86萬元,同比下降1.52%;歸母凈利為76361.52萬元,同比下降18.07%。
此外,去年8月2日上市的金迪克,2020年歸母凈利同比增速為914.07%,2021年歸母凈利同比下降46.91%;去年10月18日上市的富吉瑞,2020年歸母凈利同比增速為516.83%,2021年歸母凈利同比下降10.99%。
科創板首現再融資被否
實際上,業績變臉行為正在成為科創板公司再融資的絆腳石。
今年3月9日,博睿數據(688229)公告稱,其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可轉債申請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下稱上市委)的2022年第15次會議上未能獲得通過。這是科創板創設并開市運行兩年多來,首起遭到上市委否決的再融資項目。
作為一家2020年8月17日登陸科創板的網絡服務檢測企業,博睿數據上市還不到兩年就出現了業績的大幅“倒退”,成為制約其再融資合理性的關鍵問題。
根據公司發布的2021年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3858.34萬元,同比下降0.19%;實現利潤總額-8779.80萬元,同比下降369.0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7235.02萬元,同比下降332.35%。
而公司上市前的2017年至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010.54萬元、15319.82萬元、16453.6萬元,同比增長24.8%、17.75%和7.4%;同期歸母凈利分別為4832.04萬元、5234.02萬元、6103.77萬元,分別同比增長56.77%、8.32%、16.62%。
對此,上市委要求博睿數據解釋其上市后凈利潤立即大幅下滑的原因,并結合其APM (應用性能管理)業務的發展趨勢,說明自身持續經營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由于上市后出現了業績變臉,交易所也對其IPO階段的信披問題進行了“秋后算賬”,并要求其說明 IPO 招股說明書的相關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是否充分,同時要求保薦代表人發表明確意見。
業內人士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因為企業一旦上市可以獲得融資、補貼等各方面的便利,擬上市企業“粉飾報表”的沖動可以說是非常直接。極端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不惜鋌而走險,運用各種手法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構造,甚至大玩財務造假以包裝上市。而上市成功之后,在合規的壓力之下公司真實的業績情況會逐漸暴露。隨著注冊制的全面鋪開,未來保薦機構在上市企業的財務信息真實性審核上,將承擔起主要的責任。記者 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