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間,與房地產聯系密切的物管公司扎堆IPO,它們在上市后“跑馬圈地”,試圖以此壯大規模,減少對地產母公司的依賴。隨著房地產領域的深度調整,不少物企受到波及,堅持獨立生長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有著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相關資料圖)
“我們一直堅定走獨立和市場化道路,截至期末第三方項目在管面積占比達到88%以上,獨立性和品牌號召力進一步提升。”對于今年上半年的經營表現,合景悠活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楊靜波總結道。
8月24日,合景悠活召開中期業績會,與楊靜波一同出席的還有集團首席執行官王建輝以及投資者關系及資本市場部負責人李明明。
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0.64億元,同比增長68%;對應歸母凈利潤約3.14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毛利同比增長14.5%至6.22億元;毛利率則較2021年末下降約7.5個百分點至30.1%。
對于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楊靜波直言主要是由于毛利率較低的公建項目數量增加、業務組合發生變化以及在品質、抗疫及科技賦能方面的投入加大三方面因素影響。
截至6月末,合景悠活分別獲得了江西于都縣人民醫院、上海工商信息學校及大良重點區域環保降塵項目等公建及城市服務項目。受此影響,其來自公建物業的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10%增至32%,整體非住宅物業的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1%提升至50%。
按業務板塊劃分來看,報告期內,合景悠活住宅業務的毛利率約為25%,非住宅板塊則為35.3%,“這符合管理層此前預期,在行業中也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劉明明透露,隨著各板塊業務的增長,預期集團未來毛利率將保持穩中有升。
非住宅業務的提升在管理規模中體現得更為直觀。截至6月末,合景悠活擁有在管面積2.14億平方米,合約面積2.86億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29.7%和28.9%。其中,在管面積里的住宅物業占比為47%,公建物業27%、城市服務18%、商業物業及運營8%,整體非住宅物業占比提升至53%,即約1.13億平方米;同期合約面積中的非住宅物業規模亦達到約1.3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80.7%。
外拓的發力是促進非住業務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2020年10月上市以來,合景悠活在收并購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實現規模破億。在借助收并購撬動規模的同時,其亦完成了對多元業態的布局,那些被并表的標的也成為了合景悠活外拓的觸手。
以特麗潔為例,今年上半年,合景悠活完成了對該公司的收購,正式入局城市服務賽道。截至6月末,特麗潔進入西南及華中市場,為合景悠活拓展了15個新項目。
算上其它業態,報告期內合景悠活共拓展新項目334個,合計新增外拓合約面積1400萬平方米,其中非住宅占比為64%。同時,集團第三方項目的管理面積達1.89億平方米,占總在管面積的88.2%。
盡管收并購標的為公司帶來明顯助力,但市場依然好奇合景悠活對投后企業的整合進程。關于這一問題,楊靜波在業績會上透露,公司從文化、體系、制度三個層面對被投企業進行整合,建立統一大平臺,在管理層核心業務、財務以及系統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賦能及對接,“現在在進一步實現深化的融合以及升級”。
截至6月末,合景悠活用于戰略收并購的27.03億港元“作戰”資金還剩下2.5億港元,按預期時間,這些資金將在2023年末前使用。談及未來在管面積的增長路徑及潛在收并購意愿,管理層直言,公司未來專注于內生性增長以及市場化發展戰略,但若有優質標的亦仍將考慮。
對于優質標的,管理層也給出了具體標準,如是否在專業賽道中有特殊資質、專業區域是否有特殊規模效益,“形式多樣,屆時是通過收并購或資源互換或成立合資公司,管理層也仍在探討”。
不過,在優質標的難尋的當下,合景悠活又該如何加強經營的可持續性?王建輝指出,未來整個行業將經歷數字化提質增效的管理模式變革階段,公司將抓住時機加大數字化投入建設,并在品質上繼續發力,保持規模、團隊能力等穩定增長。
談及物管企業的股價估值波動,李明明稱,物業板塊的估值回調主要是受宏觀環境及部分房企信用風險影響,并非物業基本面問題,板塊回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和信心,但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物業公司有著非常強的抗周期屬性,現金流較強,相信板塊成長性、確定性一定會被資本市場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