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積極有序發展核電。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核電發展方針已由2018 年的“穩妥推進核電發展”轉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這是自福島核事故以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積極”一詞提及核電發展。同時,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表示“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建設”。
技術:三代技術成熟落地。福島核事故后,國家要求新建核電項目必須符合三代核電安全標準。目前國內在建機組以華龍一號為主,部分項目采用VVER1200。兩種技術均有多臺機組成功商運,驗證了三代核電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備批量化生產的條件。
能源結構:發展核電是改善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碳中和、碳達峰加速能源結構改善,新能源發電已成趨勢,但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中,電力需求大,因此在電力結構改革中需要低碳、穩定的電力來源。核電相比火電具有低碳、清潔優勢;相比于光伏、風電,核電技術成熟,無需儲能設備即可穩定發電,因此發展核電是改善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
審批加速,預期形成批量化建設趨勢。在政策明確+技術成熟+碳中和的三重驅動下,零售行業周報第425期:疫情反復困擾線下零售 短期外賣業務受益零售行業周報第425期:疫情反復困擾線下零售 短期外賣業務受益核電審批明顯加速,2019-2020 年,國家每年核準新機組4 臺,2021年核準5 臺新機組。預期未來每年核準6-8 臺,實現規模化和批量化發展。
市場空間:2025 年前核電設備需求超2000 億。按照每年新建6 臺機組估算,我國每年核電設備市場規模約546 億元,2025 年前市場規模約2185 億元。
核廢料處理:市場逐漸開啟,潛在空間廣闊。預計2025 年在運機組將產生約1180 噸乏燃料,累計13940 噸。乏燃料累計生產量超過總貯存量,乏燃料處理成剛需。“十四五”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中低放廢物處置場、乏燃料后處理廠。目前,國內首個200 噸乏燃料處理廠2019 年開始建設,第二個項目已基本完成招標。
四代核電:核電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第四代核電具有更安全、更經濟、更好的防核擴散性及可持續性的特點,各國均在布局,中國在四代核電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先后建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甘肅釷基熔鹽堆。
風險提示:1、世界范圍內發生核電事故;2、核電發展政策變動;3、核電設備需求不及預期;4、核電項目建設風險;5、核燃料供應風險;6、核廢料處理滯后風險;7、疫情導致核電建設延期;8、儲能技術實現突破。
投資建議:國家發展核電態度積極明確,核電景氣持續向好,批量化建設+核廢物后處理打開核電成長空間。我們看好核電細分領域市占率高、核電業務占比高的公司,設備環節重點關注:江蘇神通、應流股份、中密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