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底部、疊加疫情反彈,制造業和非制造業均出現收縮,帶動綜合PMI 顯著下行。3 月,制造業PMI 環比下降0.7 個百分點至49.5%,低于市場預期(49.8%),結束4 個月的連續擴張。3 月,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微升0.5 個百分點至58.1%,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下降3.8 個百分點至46.7%,兩者綜合影響下非制造業PMI 較前期下降3.2 個百分點至48.4%,低于市場預期(50.3%)。綜合PMI 結束6 個月的擴張,從前期的51.2%降至3 月的48.8%。我們認為,一季度經濟見底背景下,疫情擴散至沿海多個省份使得制造業PMI 下探幅度加大;財政支出帶動基建繼續支撐建筑業回暖,服務業明顯受疫情拖累、復蘇停滯。
需求顯著回落,制造業出現被動補庫存跡象。今年1-2 月,企業融資需求偏冷反映出固定資產投資有待改善,疊加消費受疫情拖累的影響,我們認為內需將維持低迷:3 月,制造業新訂單指數下降1.9 個百分點至48.8%,回歸榮枯線以下。外需方面,海外生產恢復逐漸替代國內出口訂單,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繼續下探,從前期的49.0%降至3 月的47.2%。整體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制造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指數出現分化:3 月,原材料庫存指數下降0.8 個百分點至47.3%,產成品庫存指數回升1.6 個百分點至48.9%,反映出需求疲軟導致去庫存放緩,制造業出現被動補庫存跡象。
制造業庫存承壓拉低生產,華泰證券(601688)2021年年報點評:科技轉型提升綜合競爭力 盈利能力持續提升華泰證券(601688)2021年年報點評:科技轉型提升綜合競爭力 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疊加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影響,采購出現“量跌、價升”現象。3 月,新訂單與產成品庫存差額出現反轉,從前期的3.4 個百分點降至-0.1 個百分點,顯示出制造業庫存壓力上升。庫存承壓導致制造業生產反季節走弱,生產指數從前期的50.4%降至3 月的49.5%。3 月,制造業生產放緩,疊加疫情防控對物流的負面影響(制造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降至46.5%),制造業采購量指數(48.7%)和進口指數(46.9%)較前期分別下降2.2 和1.7 個百分點。地緣政治因素和海外經濟復蘇雙重推動下,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整體回升:3 月,鎳礦石 (+29.8%)、天然氣(+27.3%)、鐵礦石(+14.1%)、石油(+12.6%)的價格漲幅較顯著。受此影響,制造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從前期的60.0%升至3 月的66.1%,出廠價格指數從前期的54.1%升至3 月的56.7%,我們預計這將推高3 月PPI 環比增速約0.4 個百分點。
此次需求回落對中型制造業企業影響顯著,小型企業收縮趨勢有所好轉。3 月,大型企業PMI 下降0.5 個百分點至51.3%,為今年最低值;中型企業PMI 下降2.9 個百分點至48.5%,為2020年2 月以來的最低值;小型企業PMI 回升1.5 個百分點至46.6%,為今年最高值。不同規模企業復蘇趨勢主要受需求端影響,與3 月各類型企業新訂單指數的變動幅度一致:大型企業(-1.6 個百分點)、中型企業(-5.3 個百分點)、小型企業(+2.3 個百分點)。
“預期轉弱”的壓力仍在,穩增長的前提是穩預期。3 月,建筑業(60.3%)、制造業(55.7%)、服務業(53.6%)的預期指數仍處于榮枯線上,但較前期分別下降5.7、3.0、6.0 個百分點。正如我們在《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主動作為”,穩住的不只是增長》中的觀點,調整預期在宏觀政策中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因為預期有自證的特征(self-fulfilling prophecy),如果不及時調整失衡的預期,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將會減低。我們依舊強調內需對提振2022 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論是信貸擴張推動投資改善、還是在穩控疫情的同時保障消費復蘇,都將對穩預期和穩增長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