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因為各地的補貼政策逐漸趨于尾聲,車企推行保價政策,以及上海車展的盛大召開還有新車密集發布,終于使得消費者對于降價的觀望情緒得到舒緩,車型終端價格逐漸趨于穩定。
但隨著銷售旺季的到來,各地的春季促銷車展也開始遍地開花,58%的經銷商認為4月的促銷力度加大,33%的認為促銷力度與3月持平。
【資料圖】
從經銷商層面來看,降價仍將成為市場主流。4月汽車市場不太樂觀,近半數經銷商認為4月份乘用車終端零售量銷量環比3月將有所下降,降幅約5%。經銷商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客流量少,訂單量和成交量不及預期;國六非RDE車型的銷售給半年過渡期的政策尚未明朗,經銷商是否清庫舉棋不定;現金流短缺,經銷商盈利下滑,人員穩定性較差。
從整體趨勢來看,盡管汽車市場的觀望情緒已經有所緩解,需求的勢頭有所抬頭,但是過程中仍有反復,經銷商飽受影響。
車市整體有所回暖
從庫存預警分指數來看,4月庫存指數、平均日銷量指數、從業人員指數、經營狀況指數環比3月份數據下降,市場需求指數環比上升。這種情況說明市場需求較3月回暖,經銷商庫存略有下降。
從區域指數情況看:4月全國總指數為60.4%,北區(北京、河北、河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指數為62.8%,東區(安徽、江蘇、山東、上海、天津、浙江)指數為57.3%,西區(甘肅、貴州、陜西、四川、新疆、云南、重慶、寧夏、青海、西藏)指數為62.0%,南區指數為56.4%。對比3月數據,只有西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北、湖南、江西)指數增長,市場壓力增大。東、南、北區呈下降趨勢。
從分品牌類型指數看:4月進口&豪華品牌、合資品牌指數環比下降,自主品牌指數環比上升。
隨著春季的到來,人們外出需求的增加以及五一假期帶來的消費需求,客流量將有所增加,各地春節促銷車展活動將進入高峰,消費者對車市的關注度和購車熱情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接下來就是如何提高市場成交率。
新能源成為主要動力
從上述指數來看,中國車市的景氣程度已經有了相當的提升,但是市場壓力依然較大。3月份新車市場的大幅度降價補貼對二手車的交易量和價格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新車市場中燃油車的份額在逐月減少,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向新能源方向變化。
上海車展上,新能源車型的風頭已經完全掩蓋了燃油車。諸多車企品牌展臺上,新能源車型已經成了主流。一方面原有老品牌車型加速新能源化,另一方面推出全新的新能源品牌。
上海車展恰逢4月的第三周,對車市有了相當大的提振作用。我們從部分車企品牌4月第三周的銷量數據就能看出來,新勢力品牌排名前三位的為理想、哪吒、零跑,4月第三周的銷量分別為0.72萬輛、0.30萬輛、0.25萬輛;豪華品牌排名前三位的為奔馳、寶馬、奧迪,銷量分別為1.58萬輛、1.56萬輛、1.48萬輛。
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從4月1-22日,乘用車市場零售100.7萬輛,同比增長72%,環比增長20%;今年以來累計零售529.3萬輛,同比下降4%;新能源車市場零售35.2萬輛,同比增長98%,環比增長13%;今年以來累計零售167.5萬輛,同比增長34%。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中國車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所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市場需求指數上升,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車型成為車市主流。
市場需求漸漸提升
對于二手車市場來說,目前的市場主力依然是燃油車。二手車市場燃油車比例高達90%以上,因此經銷商仍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注意把控經營風險,減少經營中的誤判,提高企業運作效率,實現精細化、規模化、品牌化的二手車企業轉型發展。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降價補貼并不是市場最好的選擇。車企品牌應該從車型結構、服務內容,影響策略等方面入手。我們從3月份的市場指數就能有所體現。3月份,消費者入店情況明顯高于2月份,但實際需求卻明顯低于二月。主要是因為3月份,地方政府和主流車企出臺強有力的補貼政策,幅度堪稱“史無前例”,客觀上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有更多的人進店看車。但是因為降價補貼的逐漸深入,原本讓利于民的初衷被各種營銷噱頭和套路所取代,這嚴重打擊了消費者的進店熱情,再加上費者對車價下降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購車需求變得沒有那么急迫。
到了4月份,市場需求指數就已經到了34.7%,比三月份的市場需求指數33.4%高了1.3個百分點。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上文說過的上海車展集中發布新車對于車市的巨大推動作用。車企集中發布新車,不僅是證明自己品牌實力的途徑,更是讓消費者清晰地感受到新車和舊車的差別,以此改變此前的固有印象——用新的設計、新的理念勾起消費者的購車欲望。
不過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原本積壓下的庫存清理難度將會增加。畢竟買新不買舊依然是大家的消費慣勢。
車企和國家相關機構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來面對庫存的問題,在營銷策略、鼓勵政策等諸多方面需要更細致和精準的推動。
百姓評車
價格戰的熱度已經在衰退,市場競爭的焦點已經發生了轉移,傳統車型看誰能做到更快的轉型,新勢力則看誰能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歸根結底,無論是哪一家,最終都要落實到產品層面。
這依然需要過程,誰能更快地完成,誰就有機會贏得市場。